山西小吃美食价格联盟

吐槽茵栀黄:我家三小孩在中加两国三所医院的退黄奇幻之旅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最近茵栀黄吵得比较热,说是终于被禁止用于新生儿注射了,其实早就应该禁了!这件事让我想起在国内时YY也被医生开过茵栀黄。


可能有朋友看到这立刻就卷起袖子准备一起吐槽了:你们也被开过茵栀黄?我们也被开过呀!其实茵栀黄用于新生儿黄疸真不少见,今天来讲讲我家三小孩在中加两国的退黄奇幻之旅。


我家三小孩分别在中国和加拿大出生,但他们都像约好了一样,都有新生儿黄疸,他们分别接受了中加两国三所医院的退黄处理。大家在这里看热闹围观的同时,也可以观摩一下中加两国处理新生儿黄疸的差异。


先讲YY在国内区医院的退黄经历。YY在国内出生,她在国内的退黄经历一波三折。



YY出生后一周左右就被我跟我妈带到我们家附近的区妇幼保健院例行检查。为什么选这家医院?原因很简单:地段好啊!从家里步行二十来分钟就到。而且只是例行检查而已,完全不用考虑医术如何了。


到了儿保科,眼前一亮:哇,真是宽(rén)敞(jì)明(hăn)亮(zhì)、秩序井然啊…见惯了三甲大医院那种人头涌涌大场面的我真是觉得在享受高端医院的VIP服务。估计不用等很久就会轮到我们了(暗自觉得自己选择小医院是英明的决定,尽管紧接着在15分钟内就被打脸)。


然而,就在快轮到我们这个关键时刻,我的电话响了,心想反正也没啥事,就叫我妈带YY先看医生,然后就接电话去了。


接完电话回来一看,我妈正在颤抖着拿着笔准备签字,从我妈的表情可以看出这段内心戏绝对是本色演出,估计上一次这么心潮汹涌地签字还是在上世纪签字结婚的那天。


“妈,你签什么呢?”我一边走一边问。


我妈说:“医生说黄疸指数高,得住院用光照黄。”


我很诧异,虽然YY看起来有点偏黄,但不至于需要治疗呀。


“能有多高呢?”我说。


这时候,女医生终于出声了:“这是检查结果。”


我定睛一看,在常人都看不懂的医院通用“医生体”文字里,找到唯一看得懂的字:14。我印象中好像觉得出生后一周14的黄疸指数是不需要光疗的,而且说实话,YY能吃能睡,增重正常、精神好,哭起来的声音比广场舞还扰民,多生猛啊,说有病都没人信。


于是,我说:“我们还是不住院了吧。”


女医生立刻声音就提高了几分贝,说:“这么高不照黄,很容易发展到脑里面,到时候会影响智力的!”


虽然女医生说话时候的演技有点浮夸,但着实吓到我妈了。


我妈跟我说:“要不就先住院吧。”


其实我盘算着回家翻一下书看看我有没有记错,于是以退为进,说:“医生,我们先回家观察一下,明天再来。”


然后女医生又龙飞凤舞地写了一段“拒绝住院证明”,叮嘱:“很严重的!明天记得来。”我签完字就带YY走了。




一周大的YY,我觉得不太黄。。。


回家翻书一看,果然是黄疸虽然有点高,但还没达到光疗指征。不过我们隔天还是去看医生了。这次黄疸指数:还是14。换了一个男医生。


男医生仍然劝我们住院光疗。好吧,我终于明白这个区医院的宗旨了:这个世界就没有光疗搞不定的新生儿黄疸,如果有,那就是继续光疗。


但在我表明不住院的决心后,他就说:“三天后再来检查一下,看指数有没有下降。不过这么严重有可能会导致核黄疸的,影响智力怎么办?”


然后他话锋一转,说“吃点药吧,不吃药又不治疗是不行的。”就给我开处方了。


我一看处方有“茵栀黄”,出医院后就随手扔了。说实话,真没见到有高质量的研究证实茵栀黄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当然不会给YY用了。


但是,我妈不淡定了:“又不吃药又不光疗,你想啥呢你?找你同学问问吧。”


好吧,又到我刷老脸的时候了。这次准备打个电话到某一线城市的三甲大医院儿科找我那年轻有为前阵子做了主任的同学。找老同学刷脸就不用客气了,劈头盖脸交代完病情就问:咋办?


老同学还损了我一把说:“你居然还被吓得打电话给我啦?这么点黄疸,不用治疗了,照吃照喝照常生活吧。”


有老同学撑腰,就高枕无忧了。YY三天后去检查,黄疸指数果然降下来了。这件事也告一段落。


总结这次经历:区医院真是方便快捷,但医术确实不如三甲医院,然而,如果我不是刷老脸打电话给老同学,想去这种超级三甲医院看这种小病是需要打败多少个黄牛党才能完成心愿呢?


下面是Bill在加拿大超级儿童医院退黄的故事。



Bill在加拿大出生,他也是出生一周就被社区检查的护士说:“太黄了。赶快去医院检查。”


然而,因为有YY的经验在前,再加上Bill也是吃喝拉撒标准得跟饲养场喂出来似的,长势相当喜人。所以我的内心是拒绝去医院检查的,就一直没去。


当Bill两周大时,我们又带Bill去社区体检,又被这名护士逮住了,她面无表情地说:“这么黄,你们还不带去医院?!”她在一张纸上唰唰写了好几行,让我们交给医院医生。


被她这样一说,真是吓得不轻。主要是因为加拿大跟国内不一样,如果拒绝治疗的话,万一孩子出什么事情,家长可能会被控诉的,搞不好可能连孩子都会被政府没收。所以光凭这一点,我们就不敢不去医院了。离开护士那里后想看看护士在纸上写了什么,结果发现外国也有“医生体”,看不懂。




Bill(右边)大概两周大时,跟左边的YY比起来黄了点。


这次吸取YY的教训,我们决定去全蒙特利尔最大、全加拿大也能排上前几名的儿童医院(在国内应该算三甲医院了吧)检查。传闻加拿大的大医院急诊都要等得人都发霉才能轮到,于是我们就带了不少吃喝用的东西,装备齐全得跟去露营似的,就差个帐篷了。


到了儿童医院,分诊的护士二话不说就给Bill检查生命体征,然后跟我们说:新生儿黄疸是优先级别。说着还特庄重地在Bill的手上戴上一个写着名字的标识环。太惊喜了!我们真没想到活蹦乱跳的Bill居然被分到急诊的优先级别。


接着,我们真的就进入了绿色入院通道,被领到一个小诊室(类似下图这种),很快就见到医生了!说好的不等到发霉就不算是加拿大医院呢?这么快就见到医生,这速度太不大医院了!太不加拿大了!




急诊医生问完病史后,就像检查土豆似的风风火火地把Bill检查了一遍,就跟我们说:“我们要给Bill验血,看看他的黄疸有多高。护士很快就会过来。”然后就脚踏风火轮似的溜得不见影了。


急诊医生嘛,其实全世界都一样忙,走起路来都带风,说起话来言简意赅,想多问个问题?看运气!哪会像美国医疗剧那样有这么多时间温情脉脉啊,生活和艺术的差距真是个国际性问题。


护士很快就来了。她给Bill脚跟采血,一下就采好血了,吩咐我们在小诊室内等。这护士太麻利,一点都不加拿大!看来我们运气不错(虽然一会又被打脸),没有遇上传说中至少扎三次才能见血的加拿大护士。


于是我趁等结果的时间,八卦地走出小诊室参观一下,发现急诊有很多这种小诊室,患者一家都可以在里面等候医生或者等结果。这种小诊室私密性强,病人之间不会相互干扰,就像一个临时的小居所,非常人性化。医生在各个诊室之间来回跑,而病人只在自己的诊室等着就行了。


我们继续等结果,等啊等,我怀疑医生是不是检查完Bill之后觉得Bill无比正常就把绿色通道给关闭了。我们足足等了两个小时才见医生拿着结果过来!这才是传说中加拿大医院的速度啊!领教了!


医生眉飞色舞地恭喜我们,说:“结果虽然高了一点,但还是可以接受的,不用任何处理,也不用吃药。回家吧。”于是,Bill黄疸这件事就告一段落了。


就这样回家了?各位觉得好像还漏了点什么是吧??对,没说看病花了多少钱。加拿大是免费医疗,费用由全体纳税人支付,所以我们看病没掏钱。那如果非加拿大居民看急诊呢?就拿我妈妈(非加拿大居民)一次急诊为例,我们要给医院支付急诊费600刀,给急诊医生200刀,一共800刀,约等于4000人民币,这些只是急诊诊费而已。所以中国的医疗真的很便宜。


至于病历本?是没有的!我们拍一拍Bill的屁股,不带走一页病历。


总结这次经历:先社区检查,发现问题再送大医院,这很符合中国目前的医改道路。超级大医院分诊制度非常合理,急重病优先,不太急就等。小诊室很人性化,很舒适。医生按照规范来处理患者,没有光疗指征就不过度治疗,避免浪费纳税人的钱。从踏进医院到走出医院一共花了两个半小时左右,前面半小时速度堪比国内区医院,后面等结果等了两小时就是传说中的加拿大速度了。再吐槽一下:在国内验血哪要那么久呢。

 

最后轮到Matt在加拿大区医院退黄的故事。



Matt是出生5天就被护士警告:全身都太黄了,赶快去医院检查。


上图是Matt,看上去没觉得有多黄。。。


有了上次Bill的经验,我们决定不去超级儿童医院了,改去区医院,跟国内的区医院差不多,病人也不是特别多(下图)。




区医院的分诊制度也是新生儿黄疸优先。我们有社区医院的转诊单,所以连医生都没见到两个护士就已经七手八脚抓着Matt采血了。


Matt也是脚跟采血,但这次两个护士真不行,真是很加拿大!只见她俩挤呀、扎呀,左脚弄完换右脚,场面有点血腥,Matt哭得也是崩溃的,看着就跟聊斋里两个女妖精抓了个婴儿差不多了。她们一边扎一边道歉,我已经不记得她们到底说了多少次“Sorry”了。我自己也当过小医生,所以很理解她们需要锻炼,但是我内心仍按不住几亿只草泥马在上下翻滚,只能咬紧双唇,生怕有一只脱口而出。


护士抽血的时候,医生就来了,问病史,检查了一下Matt之后就让等结果。


我们又被带到那种小小的诊室,本以为又要等很久才会有结果,但结果却在大概半小时左右就出来了,快得实在意外。



            (区医院的小诊室设施跟儿童医院差不多,我们就在里面等结果)


医生对我们说:嗯,结果确实有点高啊,但暂时不用治疗。后天再来这里验一次血,看有没有下降。


于是两天后,我们又去验血,同样非常快地见到医生,也飞快地拿到结果。


这次医生对我们说:这次结果跟上次差不多。黄种人新生儿黄疸很常见,而且你家三个孩子都有这种情况,其实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但我们还是要小心点,过两天再来验一次血吧。


好吧,我们过了几天又去验血,同样的速度飞快就拿到验血结果,医生也很快就宣布:结果在好转,不用治疗,不用再检查了。


当然,按照加拿大惯例,无需付费。另外,我们在加拿大看了这么多次病,都是没有病历本的。我们可以要求医生提供病历给我们,但可能需要付费。


总结这次经历:区医院服务好,分诊制度也很好,每个流程都很顺利。带Matt去区医院看了三次病,每次都是一小时左右就搞定了,体验不错。最大的槽点是两个护士的技术。

 

故事讲完了,各位应该有自己的评价。不过还是要再重申一次,对于新生儿黄疸,没有高质量证据表明茵栀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论口服和注射都不要用了。


感悟:


1.关于规范和流程:


对比中加这三个医院的退黄经历,加拿大医院管理很规范化,无论从分诊制度还是入院流程都很有秩序,医生也按照规范来看病的,不滥用药物,也不过度医疗。但如果非急诊情况(例如感冒或者不太严重的疾病)去急诊看病,那在加拿大真有可能等成化石。


2.关于技术:


国内三甲医院技术好,但是人满为患,区医院方便快捷,但软硬件都不及三甲医院。


对于一些常见病而言,中加两国医生的技术差不多,但中国医生的付出远没有体现在他们的收入上。加拿大看一个急诊病人,医生大概有1000人民币收入,可以粗略算算加拿大急诊医生一天能拿到多少钱。而国内一个三甲急诊号是多少呢?大概一般不会超过50块钱,有些只有几块钱。


在国内,做个头发有时候都要几百块钱,医生看个病诊金才几十块钱,对于生命来说,头发真算不上什么。但现在国内医生的劳动付出确实被低估了。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我不少同学都没当医生了,这不仅是医院的损失,也是患者的损失。虽然有些医生确实乱开药,我遇到这种医生也会吐槽,但总体而言看病贵并不是医生的问题,而是医疗制度设计问题。大家都能理解医疗成本是很高的,关键是谁去承担的问题,加拿大是由全体纳税人承担,但也天天有人抱怨因病致贫。在医疗问题上,加拿大似乎就是个“Please all, and you will please none.”的问题。


无论如何,我衷心希望国内医疗环境能越来越好,医生能拿到体面的收入并得到社会的尊重。


往期热文: 

以上文字为本号原创,如果喜欢,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及平台。谢谢大家支持。


安格努努
家有三个娃,现居加拿大,妈妈曾是医生,爸爸曾是大学老师、生物医学工程师,也是统计与流行病学博士。发布原创、靠谱育儿医学科普文,分享三娃在加拿大的教育、学习和趣事,分享儿童英语、数学和编程资源。
微信公众号:drmammy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微博:@安格努努

个人微信:angenunum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