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吃美食价格联盟

请告诉您的孩子,刻苦学习是对的,但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引言


从这一期起,老葫芦计划以三个角度,从一介布衣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中国教育的现存问题。今天先讲老葫芦认为中国教育现状存在的第一个问题:错误的时间,做错误的事情。

在中国,大家可能早已习惯了随处见到早教班和各种兴趣班。它们都在“赢在起跑线”的口号下,在全家三代的共同努力下,如雨后春笋般疯狂发展。接下来,对于小学和初中,更加是到处的课外培训班,辅导班。甚至之前还出来过一个新闻,大概意思是说一个小孩了,原因是老师上课时不好好讲,重点都在课后辅导班讲,逼着家长们都要报课后辅导班。这个小孩的家境实在不好,家长要拿出这点钱实在是要把吃奶的力气都用光了。因此这个小孩非常内疚,感觉学习压力特别大,最后不堪重负,了。


先不论这个新闻的真假,至少从这个新闻可以看出两点:1.这种课外补习班在中国是不分富贫的普遍行为;2.中国中小学生的压力非常大。第一点,说明这个问题的普遍性;第二点,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之所以会这样,老葫芦认为主要是领导靠指标压老师,老师靠家长会和单独谈话压家长,然后老师和家长一起向中小学生施压。那么这个压力的来源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业绩考核,简单说就是为了刷数据。比如这个小学升入某重点中学的比例是多少,某中学升入北大清华或者一本录取率是多少(这个根据学校不同,衡量指标也各不相同)。

很多小学生,根本就是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被灌入了大量知识。他们根本不知道到底在学什么?为什么而学?因为他们的智力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中考,高考,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想象中的概念,根本没有实际体会。当然,家长老师的“苦口婆心”,也无法对他们的学习行为产生真正的内在动力。因为他们的经历还不足以让他们真正认识的学习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老葫芦想,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得到家长和父母的褒奖,而不是重点大学甚至于前途之类的吧?

因此,,但个人认为,形式大于内容,真正的核心还没有被触及。这个核点就高(中)考择校制(当然,这里还有很多可以说的东西,容老葫芦在后面的文章中慢慢阐述,各位不要心急)。而且在中国,这个高考制还是不公平的高考制,这就造成了那些北京上海的学子的学习负担远轻于湖南湖北山东的学子。那么,那些高考分数线偏高的省份的学子,他们的课余时间必然更少。


虽然说,还不至于说一考定终身这么严重,但至少是一考定半生了。因为,中国企业的招工标准(特别是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学历包装的,有了学历包装后,再去看其它方面的能力;没有学历,谈都不用谈。虽然社会上有很多企业标榜不看学历只看能力,但老葫芦认为那多数只是因为该公司或所招聘的职位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到大批高材生的简历,于是降低录取标准,而美其名曰只看能力。因此,高考能考入好的大学,基本上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可以说是已经定了大半了。因此,会获得如此的重视也不足为奇。

那就再来看一下大学教育吧!老葫芦自己经历的大学生活是,玩耍的时间远大于学习时间。简单地说,高中期间学习时间所占的比例大致等于大学期间的休息时间。当然,休息也不是只躺在床上,男生就是打游戏,谈恋爱,看美女直播等;女生就是追电视剧,谈恋爱,逛街等(当然,清华北大之类的著名院校除外)。现在出来的手游也好,网游也好,有几款是不以大学生作为重点目标市场的?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当然,也并不是说玩游戏一无是处,适量的游戏可以锻炼如战略策划能力,反应能力,手指灵活度等。但是,沉迷于游戏(比如说通宵,或者连续通宵),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是中小学时这根弹簧实在被压得太紧了,现在好容易离开了家长的管束,放下了高考的压力,可以松一下了,当然要好好放松一下了。这一放松,要收回来就不容易了。这是主观原因弗洛伊德曾有以下的主张:军队会招募最有性冲动的年轻男子入伍,却又大力控制士兵的性冲动,让压力不断在士兵体内累积。最后,军队将士兵这种被抑制的压力通过军事攻击的形式进行释放,以增加士兵在攻击时的勇敢度。把这种主张类比到目前的中国教育制度上来,就是我们在学生最想要自由的时候用学业压力拼命地压制学生对自由的向往,当这种对自由的向往在大学阶段释放出来时,就变成了过度的自由散漫。

其次,还是刷数据。为了把数据刷得漂亮一点,大学不断扩招,然后学生都保证毕业,这样,大学的办学数据就会特别漂亮。但这样的后果就是,大学学位对于大学生来说没有任何一点心理压力,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毕业拿学位只是一个流程而已(至少本科是这样)。考试如果不懂可以作弊,毕业论文如果不会写可以到处抄,反正到时候就算我不行,学校也会让我拿到学位的。唯一要做的,就是英语必须要过四级(这是老葫芦当年的情况,不排除现在的情况有些许改变)。这是客观原因

事实上,老葫芦认为,大学期间才是最需要学习的时间,这里特指各种课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老葫芦曾经在德国留学,深切地感受到在德国大学的沉重学业压力。在德国,进了大学不代表你一定能拿到学位,能毕业;相反,大多数德国大学生是不能按时毕业的,不能毕业拿学位的也不在少数,根据专业的不同,大概比例估计在30%左右。因此,尽管德国的大学经常会有假期,但是谁也不敢放松。


当然,有人会为大学教育辩论,说大学是小社会,重点不是学知识,而是学做人和融入社会。老葫芦想问一句,有多少人是中学时期性格内向,到了大学立刻成了积极的社交分子的?有多少社交积极分子在高中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放弃了社交?应该说,高中的社团活动虽然不如大学这么丰富,但还是可以用有条不紊来形容。其实,老葫芦认为,其实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进行,到了大学不是培养,是展现和实践。基本上社交能力的强弱不是大学阶段才能看出来的,小学中学社交能力差的,很少会在大学时期突然爆发。再说了,大学阶段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代表不需要去社交,而时间管理也是大学生们需要掌握的一门技能。


按照老葫芦的观点,大学以前,或者至少高中以前,更多的应该是多去探索这个世界,去经历这个世界,然后知道自己的方向,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简单的说,就是年少时的任务更多的是了解自己,感受世界。到了大学时期,才是应该真正刻苦学习的时候(可惜老葫芦当年自己也没做到)。因为,在大学时期,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等一系列学习必备的能力基本已经达到高峰了(学习的能力),知识的积累也达到了一定程度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世界观,价值观日趋成熟(学习的目的),精力也非常充沛,即使偶然过度劳累也能很快恢复过来(学习的体力)。这时如果不刻苦学习,而是(以各种借口)专注于各种玩耍,无异于浪费生命,暴殄天物。因此,对于老葫芦来说,更合适的松紧顺序应该是先松后紧的学习(狭义的)。

最近,很多文章的观点说,学生就是要努力学习,不要为学生不努力学习开脱。这些文章的观点,老葫芦不但都不反对,还非常赞同。老葫芦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说一点。努力学习是对的,但是请容我问一句:when?。因为这个when决定了另两个问题的答案:why?(也就是学习的动机)和what?(也就是学习的对象)。如果是中小学期间,那么这个why就是考上大学,这个what就是(高)考试的技能;如果是大学期间,那么这个why就是工作,或者前途,这个what就是专业的知识。

各位看官认为,哪个why和what比较重要呢?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没有中小学学的知识,大学的学习根本没有基础啊。对于这个问题,请关注老葫芦的后续文章。

END

感谢关注!

本文为公众号原创文章,您的关注、转发与分享是最好的支持。如欲关注,请识别下列二维码;如欲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平台!谢谢!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