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吃美食价格联盟

《中国金融》|万峰:新时代寿险经营探索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作者|万峰「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文章|《中国金融》2017年第23期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有着新的期待。党和国家正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勇向前。而寿险企业的初心,正是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寿险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契合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


新时代开启寿险新征程



中国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启。这一份蓝图、这一段征程,在笔者看来,对中国寿险业发展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新时代为寿险业发展提供的广阔空间令人向往。


社会利好。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 “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在新时代的新期待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概括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而要实现这些民生期待,保险保障制度是现代化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国家重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其中,“兜底线”“保障适度”“多层次”等表述都为商业保险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而且随着“织密网”“覆盖全民”的不断推进,全社会的保险意识将在更大范围内被唤醒,这有利于人民群众将保障需求转化为商业保险购买意愿。从长远来看,尽管我国人口红利拐点已经出现,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趋势较快发展的基本情况没有改变,依然有利于寿险业的发展。而且国家正在研究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配套衔接,未来将有利于我国的人口发展,也将惠及寿险业的发展。


经济利好。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一趋势对于寿险发展的意义在于将切实提升寿险客户的购买力水平,同时有效扩大商业寿险目标客户群的规模,从而直接体现出经济对寿险行业的拉动作用。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把现代金融纳入产业体系的一部分,说明尽管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的一定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装备业,但是现代金融业的影响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现代金融的核心是分散和管理风险,而分散和管理风险恰恰就是保险业发展的题中之义。从资产端来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将为寿险资金的投资业务创造更好的环境。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方面,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寿险业的对外开放,最终也必将会促进寿险业的发展,缩小我国寿险业与国际先进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产业利好。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一方面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无论是健康产业,还是养老产业,都是与寿险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任何对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的利好政策,都是对寿险业的利好政策。因为寿险业的核心职能就是“为客户提供生、老、病、死、残保障服务”,寿险业在“健康”和“养老”两大领域优势十分突出,必将发挥重大作用。


当然,我们既要看到大好的前景,也要立足实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寿险业发展与国家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这一客观现实,必须深刻反思寿险经营进入新时代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是要解决服务人民的保障需求问题。近年来,寿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保障功能发挥仍然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保险渗透率较低,寿险覆盖面不够,保障程度也不足。目前,我国人均持有寿险保单0.09件,而我国台湾地区、日本、美国分别是2.4件、1.57件和0.87件。我国人均寿险保额仅5050元,我国台湾、日本、美国分别是33万元、62万元、44万元。每当灾难发生后,我们往往会痛心地发现,获得保险保障的受灾群众还只是少数。人身保险保障本应是寿险的名片,是寿险的底色。但是底色不鲜艳,令寿险的形象有些模糊,在大多数人思想中仍停留为一个概念,在情感上并不贴近,在生活上并不关切。此外,寿险业产品不完善、服务不到位、理赔难、形象差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寿险业在服务人们保障需求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要解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寿险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并不到位,存在脱实向虚、自我循环、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的问题。从负债端来看,中短存续期的理财类业务过快增长,导致行业大量新增资金为中短期资金。根据资产负债匹配原理,这些中短期资金,难以持续、顺畅流入实体经济。从资产端来看,到2017年第三季度末,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经增至14.6万亿元。其中,以债权、股权计划形式支持“一带一路”投资规模达7721亿元;以债权计划形式支持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规模分别达2986亿元和1224亿元;保险资金实体项目投资中涉及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与污染防治等绿色产业债权投资计划规模达6167亿元。这些资金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但是数量还远远不够。


三是要解决寿险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问题。与其他行业提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相比,寿险业的推动相对较晚,进展相对较慢。近年来,寿险企业在一味“做大”的目标驱使下,沿用多年来的拼规模、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实现了保费规模快速上量,但也积聚了较大的风险隐患。过度依赖趸交业务和中短存续期业务的发展来支撑保费平台,导致业务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引发保费的剧烈波动。“资产驱动负债模式”粉墨登场,形成短期负债与长期资产错配,在行业满期退保和给付高峰期的叠加影响下,发生现金流风险的可能性较大。非理性的竞争手段不断抬升产品定价利率、结算利率和渠道手续费,未来寿险企业有可能长期承受利差损风险,费差盈利情况也很难好于预期。销售队伍长期习惯依靠激励方案完成作业,短期利益过高成为造成销售误导的源头。


新时代寿险经营的思考



寿险业要抓住发展机遇,统筹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在新时代开创新局面,必须牢牢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坚定回归保障,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要求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商业保险要逐步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保险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养老健康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保险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寿险企业必须顺应大势,回归保障,积极拓展养老、健康、医疗保险业务领域,真正实现从社会保障的“补充”到“支柱”,从“配角”到“主角”的重大转变。在养老保险领域,积极开发并推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年金等养老年金产品,逐步缓解社保养老金的财政压力,提高人民群众退休后的收入水平,积极开拓养老服务相关产业,提高人们退休后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在健康保险领域,要大力发展重大疾病保险和护理保险,在疾病类保险领域,创新产品设计形式及保障内容,刺激消费者需求,在护理保险领域,积极试点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保险产品,提高失能群体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病有所医”“弱有所扶”,最大限度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真正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做经济发展的减震器。险资定位方面,从国际经验来看,保险机构资金体量大、期限长,是资本市场非常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新时代下,寿险资金的体量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可以预见,其在资本市场建设中也将发挥会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寿险资金更加坚定“压舱石”的基本定位,遵循审慎稳健原则,回归负债驱动资产,注重负债的久期与资产的匹配,严格控制资金运用风险,把握“金融稳则经济稳”的辩证关系,为维护金融安全、促进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定贡献力量。险资投向方面,围绕“金融活则经济活”的基本规律,积极用好险资“活水”,主动将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继续扩大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脱贫攻坚、雄安新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资金规模,在PPP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寻求实体经济与寿险行业的双赢局面,在支持军民融合发展方面探索寿险业务新的发展方向,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转型升级征程,在产业扶贫基金和支农支小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寿险产品方面,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寿险企业可以从产品入手,为劳动者大军、企业家群体、战略科技人才、美丽中国建设者、世界一流军队、青年一代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切实解决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和生产力。


三是践行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寿险企业。发展方式方面,立足风险管理和保障的独特优势,不断坚定和突出主业。遵循寿险发展的一般规律,将保费增长方式由趸交推动型转向续期拉动型,关注首年期交保费,特别是长期期交业务的增长,最终实现依靠续期业务增长带动总保费增长的良性循环。发展理念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在积极推进党和人民需要的保险事业进程当中,铸就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打造高举绩、高产能、高留存、高收入的现代化代理人销售队伍,实现人口红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升级。逐步提高管理改善、专业提升、科技进步等无形要素的超额利润贡献,让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成为推动寿险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业务结构方面,调整增量,新业务供给的增量来源由趸交业务转向期交业务,由短期期交转向中长期期交,由理财型产品转向养老、健康等保障型产品。优化存量,围绕群众迫切的需求,为存量保单增加和提升风险保障水平。在费用开支方面,要逐步降低营业性开支占比,提高薪酬福利占比,不断增强员工获得感。最终,降低寿险企业利润对利差的依赖程度,形成具有强大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合理利润结构。风险防范方面,现代金融企业必须要具备现代化的风险防控能力。现代化寿险企业在此基础上,还要向社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因此,寿险企业必须要具备高于一般金融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和驾驭本领。对于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寿险企业要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坚持主动防范和系统应对。重点做好现金流风险、公司治理风险、虚列费用风险等重点风控领域的防控工作。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新华保险经营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一家国有控股的大型寿险企业,新华保险从2016年初开始全力推进转型发展,至2017年末整整两年,取得了开创性、全方位的转型成果,核心在于增长方式、发展动能实现了根本性的置换。


一是续期拉动增长模式初步形成,趸交业务大幅压缩,到2017年年底趸交包袱将被完全甩掉,首年期交占比93.6%,其中十年期及以上占比超过60%,续期保费占比近70%,续期拉动模式基本确立,可持续发展基础已基本夯实。二是价值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得益于年期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大幅改善,新华保险内含价值、一年新业务价值实现两位数增长。三是保费规模保持正增长,在业务结构大幅优化的前提下,新华保险保费规模并未大幅下滑,而是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四是风险控制良好,新华保险核心偿付能力保持在200%以上,退保率持续降低,较好地把握了转型发展与风控的关系问题。


对于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业务平衡难题,笔者有几点体会。一是要锁定规模。如果在调整结构的同时,没有对规模进行锁定,最终往往难以达到调整结构的效果。二是要平衡续期和趸交业务。只要把续期的增量作为趸交的减量,那么基本可以保障总保费基本稳定,不会出现现金流问题。要逐步延长期交交费期。也就是俗话说的“拐大弯,不拐急弯”。特别是对于历史包袱较重的公司,建议首先由趸交过渡到三年期交,然后过渡到五年期交,最后再转向十年期交。不宜由趸交一下子转向十年期,也就是说,必须要给予转型一定的过渡期。


(责任编辑   马杰)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