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届OCT-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上,马世芳做的一场关于老蓝调的讲座。
马芳老师说这是他过去两三年,第一次完全不说台湾流行音乐的历史,这次要开讲老蓝调,因为爵士乐的根源其实和美国草根音乐的土壤有着非常密切的牵扯。对他来说这次是一个挺新鲜的尝试。
也非常感谢“B10现场”的讲座整理,经授权我们转载分享给大家这篇信息量巨大的讲座实录。就让我们跟随着马芳老师的讲述,深入那片“深邃的南方”,一起寻根老蓝调音乐。
继续来谈另外一位弹滑弦吉他的好手,是三角洲蓝调时代的大师——Son House。
演讲:马世芳
Son House比较长寿,所以在60年代的美国民谣复兴运动和草根歌谣复兴运动里面,他就有机会接触到新生代的乐迷,并且留下了一些录像。Son House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摇滚乐团White Stripes就深受他的影响并且翻唱过他的歌,更不必说其它千千万万被他启发的后代的乐手了。
我们现在看看他这个原汁原味的录像——他唱歌并不仅仅是手指和嘴的事情,而是从头顶到脚趾的每一根神经都要调动起来。
Son House《Death Letter》
另一位弹滑弦吉他的好手叫做Mississippi Fred McDowell。他的艺名叫Mississippi,但他并不是来自南方密西西比三角洲的,而是密西西比北部的一些丘陵地带。他活到70年代,所以他的作品也直接影响了很多美国60年代到70年代的白人摇滚歌手,比如The Rolling Stones就翻唱过他的《You Gotta Move》。
Mississippi Fred McDowell (1904 - 1972)
他甚至曾经收过一名叫做Bonnie Raitt的女性白人做弟子。作为他的关门弟子,Bonnie Raitt的吉他弹得极好——而Fred McDowell则弹得出神入化。
Mississippi Fred McDowell《John Henry》
他在录像里面用的是一把型号为ES-335的电吉他(注:他的第一把电吉他,红色的、双皮卡的廉价版Gibson ES-335)。对于像Mississippi Fred McDowell这样优秀的乐手来说,弹木吉他还是电吉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他甚至说过一句名言,“I ain’t no play no Rock ‘n’ Roll.”,也就是“我才不弹什么摇滚乐呢”,但他却是无数摇滚歌手的启蒙恩师。
像刚刚这样的音乐形式其实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固定的结构,甚至和弦都没有什么变换,有点像一列火车在稳定行驶的声音,但他却可以在这样的形式里面制造一种悬念,制造一种催眠般把人吸引进去的效果。
讲到这些老蓝调歌手,其中最最知名的、影响也极大的一位,当然不能不提Robert Johnson。在1961年——Robert Johnson死后23年——才出版了这张LP唱片,叫做《King of the Delta Blues Singers》。
Robert Johnson《King of the Delta Blues Singer》1961
这张唱片出版的时候,我们连一张Robert Johnson的照片都没有,根本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对他的生平也一无所知,只能通过歌词去拼凑出一些他流浪的痕迹——他如何跟魔鬼打交道,他的女人如何离他而去,他如何的孤独如何的无助,他对自己的性能力如何地不满意……诸此种种。
经过这么多年,传记学家抽丝剥茧,孜孜不倦地调查,总算把他的生平弄得清楚一些了。这张当年留下来的唱片封面,已经变成了当代文化史上一张经典的画面——一个孤独的吉他手,在河床上,或者是在密西西比的沼泽地上弹吉他的画面。
在1961年发行的这张专辑,或多或少地引起了60年代美国的草根民谣复兴运动里面一部分对蓝调的重新的认识和重视——例如Bob Dylan 60年代初期还在纽约的小酒馆走唱的时候,就曾经不止一次翻唱Robert Johnson这张唱片里的歌。另一方面,这张唱片漂洋过海到了大西洋对岸,到了英伦三岛,在伦敦也引爆了一波英伦摇滚乐的蓝调复兴运动。那些年轻的小伙子听了这些美国进口的黑人老唱片,开始翻唱里面的歌,但用的是摇滚乐团的形式。这个故事我们之后还会继续提到。
Robert Johnson的照片在多年之后陆陆续续“出土”了两张,这是其中一张——
Robert Johnson(1911 - 1938)
这张照片的原件大概只有邮票那么大,是在一个拍快照的小亭子里面拍下来的。多年来学者也在研究他手上摁的这个和弦……
他只活了27岁,一生都在穷乡僻壤间走唱,只有在1936到1937年的时候,把一个旅馆的房间临时改装成了录音室,留下了两批作品。虽然数量并不多,但这写歌后来证明是当代摇滚乐极为重要的基础。
另外一张Robert Johnson 的照片是在摄影棚里花了比较多的钱拍的,就看起来比较“豪华”。他手上的这把黑色木吉他是在美国大萧条年代出厂的,是用很便宜的材料做的,但因为这张照片的关系,Gibson又重新推出这把吉他的复刻版,价钱当然比当年贵多了。
Robert Johnson的故事,我们到底要讲传奇的还是真实的呢——因为传奇总是比真实更迷人——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Robert Johnson在年轻的时候,经常跟在那些已经很有名的蓝调歌手屁股后面转来转去。他一直想当一名很好的歌手,想当一个好的蓝调口琴演奏者,但他的技术实在太蹩脚了——吉他弹得很烂,口琴更是吹得不像样。所以那些歌手前辈一看到这个“小鬼头”又来了,就想把他赶走。
后来有一天,他突然不见了,大家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大概消失了短短的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他回来了。他的眼神也不一样了,背着一把吉他要求上台唱歌。人们都等着看笑话,认为他会自取其辱,结果所有人都吓坏了——“多么不可思议!才用了这么短的时间,他的吉他技术就从‘蹩脚’变得如此惊为天人!这种事情的发生只有一种可能:他把灵魂卖给魔鬼了……”
所以,当时就出现了各种绘声绘色的传说。当年南方黑人的信仰中的魔鬼不见得就是基督教的撒旦,它可能更像是非洲传来的民间信仰中和我们生活共存的、中的那种鬼怪。有这样的一种传说:你只要在没有月亮的晚上到十字路口坐下,弹你的琴,弹着弹着,就会有一个个儿非常高的黑人缓缓走到你身边……这时候你不要抬头看他,他会把你的琴接过去,帮你调一调弦,然后弹上一段,再把琴交还给你,你就照着他弹的再弹一次,他的魔力就会灌注到你的身上,如此你就获得了魔鬼给你的力量……
Robert Johnson在世的时候这样的传言就存在,但大部分人都不太把它当一回事。假如我是Robert Johnson,我才不要去辟谣呢,这是多好的宣传啊!而且,从他的歌里面我们确实可以听得出来,有一些还真的是蛮邪恶的。
Robert Johnson的死,仿佛证实了他和魔鬼打过交道的说法——那似乎是他必须为从魔鬼那里获得的高超的吉他技艺而付出的代价。
1938年,Robert Johnson 27岁,他和另外一位蓝调歌手在乡镇间的小酒馆进行巡回演出。蓝调歌手在当时民间的认知里是有魔力的,想要哪个姑娘,哪个姑娘就能到手——现在的摇滚乐团不也有果儿嘛。当时确实就是这样的,蓝调歌手在城城镇镇里演出,这边有个情妇,那边有个姘头……
Robert Johnson睡过其中一个小镇酒吧的老板娘,还恰好要在那个酒吧表演。和他一起演出的那位歌手听说了这情况,觉得不妙,就有点提防着。表演的过程中,有人递酒过来请他们喝,Robert Johnson拿起来就要喝,他的搭档却一手把酒打掉,说:“兄弟,你忘了出来混的规矩吗?开过瓶的酒不能喝!”他们就继续唱。后来又有人递来一瓶,也是打开过的,他又要喝,又他被打掉。到了第三次,Robert Johnson就先骂了句脏话,然后就把酒给干了。
喝完了这瓶酒之后,他就开始觉得不对劲了,跌跌撞撞的,还没唱完就出去了。再后来,在他作客的小客栈里,他全身痉挛,辗转反侧,滚来滚去,据说还一度四肢着地,趴在地上像狗一样吠叫——当然这可能都是添油加醋的传说了。总而言之,他这样痛苦了三天三夜才死去。据查可能是那个酒馆的老板因为嫉妒而毒害了他。
他有一首这样的歌,叫做《Me and the Devil Blues》,《我和魔鬼的蓝调》。最后一段歌词是这样唱的——
你可以把我的尸体埋在公路旁边/宝贝/我不在乎你把我埋在哪里/反正我已是死人一个/你可以把我的尸体埋在公路旁边/这样一来/我那邪恶的老灵魂/才能搭上灰狗巴士/到处游荡
没有人知道他死后埋在哪里。后来,因为他的专辑又大受欢迎,很多人就去考据,结果有两个可能的地方,人们在那两个地方都修建了他的墓碑,它们都离公路不远。直到现在,都还有很多蓝调乐迷三更半夜跑到那两座墓碑旁,拿小凿子从墓碑上凿一块的石头下来带回家当纪念品。已经过世80多年了,他的老灵魂还是不得安宁啊。
Robert Johnson有非常特别的嗓音。他用一种带着哭腔的吟唱,唱出一个背面的、黑暗的、沉沦的世界。我们说蓝调是属于魔鬼的音乐,这首歌就是最好的示范。
Me and the Devil, ooh, was walking side by side
And I'm going to beat my woman, until I get satisfied
She said you don't see why, ooh, that you will dog me 'round
It must-a be that old evil spirit, so deep down in the ground
You may bury my body, down by the highway side
(Spoken:) Baby, I don't care where you bury my body when I'm dead and gone
You may bury my body, ooh, down by the highway side
So my old evil spirit, can get a Greyhound bus and ride
另外一首Robert Johnson非常出名的歌,叫做《Cross Road Blues》,是1936年的录音,后来有很多很多的翻唱版本。这首歌在讲十字路口,所以人们会很自然地把这和他在十字路卖灵魂的那个故事联系起来,然而仔细看歌词,他只是要在十字路口搭个便车而已。但是,他把十字路口的象征意义写得非常深刻,我们也常常会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就是一种哪都去不得、前不搭村后不着店、无比孤独的状态。
I went to the crossroads, fell down on my knees
Asked the Lord above, have mercy, now
Save poor Bob, if you please
Standin' at the crossroads, tried to flag a ride
Whee-hee, I tried to flag a ride
Didn't nobody seem to know me, everybody pass me by
Standin' at the crossroads, risin’ sun goin’ down
Standin' at the crossroads baby, the risin’ sun goin’ down
I believe to my soul now, po’ Bob is sinkin’ down
You can run, you can run, tell my friend-boy Willie Brown
You can run, you can run, tell my friend-boy Willie Brown
That I got crossroad blues this morning’
Lord, baby I’m sinkin’ down
I went to the crossroad, mama, I looked east and west
I went to the crossroad, babe, I looked east and west
Lord, I didn’t have no sweet woman, ooh well
Babe, in my distresss
在30多年之后的英国伦敦的蓝调复兴时期,这首歌被摇滚乐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乐团拿来改编,这个乐团叫做Cream。
Cream
Cream是由三个超级厉害的乐手组成的,分别是鼓手Ginger Baker、贝斯手Jack Bruce和吉他手Eric Clapton。
Eric Clapton当年就有吉他之神的封号。他在创建Cream的时候只有21岁,在录下《Crossroads》现场版的时候只有22岁。在他23岁的时候,Cream的专辑里有一个《Crossroads》的现场演出版本,歌词稍微做了一点改动。
Cream在摇滚乐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他们把蓝调那种大段的乐器即兴演奏带进了摇滚乐的现场——这是他们比较早期在实验的一条路线。这种改编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不好的部分就是后来出现了一些不知节制的、漫无止尽的、让人听了想睡觉的solo,但那些好的,则会精彩到让人进入一种狂喜的境界。
Cream这个乐团只有三个乐手。你会发现,比方说Beatles,它有节奏吉他和主奏吉他,早期很多乐团也是这样,但到了66年的Cream,他们已经取消掉了节奏吉他这个位置。因为摇滚的硬体的发展,让整个扩音系统、吉他的效果器以及贝斯的厚度和重量都有所改变,足以用来取代节奏吉他所负责的频段或者编曲部分。“吉他英雄”也是从这个时候真正地产生,像Eric Clapton,一把吉他就可以搞定很多的事情。
你听《Crossroads》现场录音的时候,会发现三种乐器不是在轮流独奏,而是同时在solo,所以耳朵会很忙。他们是在向古早时代大西洋对岸的那一个陌生老黑人致敬。在这个版本里,Eric Clapton担任主唱,他的两段吉他独奏,已经变成了四十多年来无数吉他手扒带子来练习的基本教材。
I went down to the crossroads, fell down on my knees
Down to the crossroads, fell down on my knees
Asked the Lord above for mercy, "Take me, if you please."
I went down to the crossroads, tried to flag a ride
Down to the crossroads, tried to flag a ride
Nobody seemed to know me, everybody passed me by
Well, I'm going down to Rosedale, take my rider by my side
Going down to Rosedale, take my rider by my side
You can still barrelhouse, baby, on the riverside
You can run, you can run, tell my friend-boy, Willie Brown
Run, you can run, tell my friend-boy, Willie Brown
And I'm staying at the crossroads, believe I'm sinking down
60年代在摇滚乐圈对于像Cream这样的组合有一种说法,叫Power Trio,可以翻译为“威力三人组”,也就是只要最基本的鼓、吉他、贝斯这三个元素——如果主唱由其中一个人兼任的话——就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铁三角”。
从60年代中晚期开始,这样的Power Trio慢慢出来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吉他英雄”的出现和乐器演奏技术的精进,也是因为摇滚乐器的硬体的设计让音量越来越大、重量感越来越强、音色的选择越来越多,而让单个乐手也可以创造出以前没有办法创造出的声音。
Power Trio的另一个代表就是Jimi Hendrix在1966年组成的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同样只有鼓、吉他、贝斯三样,由Jimi Hendrix本人担任主唱。事实上,仔细想一想,另外两个重摇滚历史上的天团——The Who和The Zeppelin,其实都是Power Trio的基本结构,因为他们的主唱只负责唱歌(不负责乐器)。这就表示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技术实力和硬体环境已经足以支持这样饱满的、澎湃的音场了。
Jimi Hendrix (1942 - 1970)
Jimi Hendrix是西雅图出身的黑人。我们很少把他的音乐成就放到黑人流行音乐的脉络里去解读,因为他实在是太像一个外星人了,仿佛是上帝派他到地球来重新发明一次吉他,然后就把他抽回去了。但是,他音乐的根源其实是深深地埋藏在蓝调的河流里面的,他是那条大河的其中一条支流。我们比较常把Hendrix的音乐放在婴儿潮时代或者嬉皮时代的摇滚乐的场景里面,把它和迷幻摇滚做比较多的关联,或者说它是早期重金属、重摇滚的前身,但他蓝调的根是绝对无法否认的。
他有一首极为有名的、最标准的十二小节蓝调的歌,在66年就录好了,叫做《Red House》。它的主题是一个典型的蓝调歌曲主题——“女人不爱我”。这首歌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贝斯,而是用第二把电吉他去模拟出贝斯的声音——当时他的贝斯手临时拿了一把电吉他,然后把它的低频调大当贝斯用。这首歌里面有我认为是Jimi Hendrix最令人销魂的吉他独奏,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流氓味儿。
There's a red house over yonder, that's where my baby stays
There's a red house over yonder, baby, that's where my baby stays
Well, I ain't been home to see my baby in about ninety nine and one half days
'bout time I see her
Wait a minute, something's wrong
The key wont unlock the door
Wait a minute, something's wrong, baby
The key wont unlock the door
I got a bad, bad feeling that my baby don't live here no more
I might as well go on back down
Go back 'cross yonder over the hill
I might as well go back over yonder
Way back yonder 'cross the hill, (That's where I come from)
'Cos if my baby don't love me no more
I know her sister will
他其实应用了Robert Johnson时代的结构:唱完一句,吉他再和他对话。这个拍子则是Shuffle Beats,拖着脚步走的那种感觉。
这是一个简单的对历史的回顾,从那个年代延续到这个年代。
我们讲到密西西比三角洲的蓝调,它一路演变的过程和整个当代美国黑人的大移民有密切的关系。1920年代开始,南方的黑人就陆陆续续往北方展开大移民,二次世界世界大战期间,移民的数量达到了高潮。很多黑人老乡离乡背井,比较穷的只能用搭便车或者沿路打工的方式,一路往北走。他们的目的地可能是芝加哥,也可能是东岸的纽约,还有一部分是西岸的加州。
当时芝加哥之所以变成非常重要的黑人移民的目的地,是因为芝加哥的工业正在蓬勃地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那里待遇比较好,对黑人的歧视也没有南方那么严重,很多人就把芝加哥想象成一个新天地,一个黄金天堂。
这张照片是一家子黑人从南方农村移民到芝加哥刚抵达时所拍的全家福,他们看到的可能是无穷的希望
1916到1930年美国黑人第一波大移民的路线和蓝调迁徙的路线大致上是重叠的。
上图为美国黑人大移民路线,下图为美国蓝调迁徙路线,两者基本一致。
那个时候,从南往北移最著名的路线就是竖着贯穿美国的一条路线——从纽奥良,到孟菲斯,再到芝加哥,大致上沿着49号公路和61号公路。Bob Dylan 有一张专辑叫 《Highway 61 Revisited》,“61号公路”,就是这条美国南方的黑人——包括许多蓝调歌手——往北移民的大干线。
蓝调歌手移民到了芝加哥之后,他们所遇到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芝加哥是一个工业城市,它的南边有很多烟雾缭绕的小酒馆,和密西西比乡间的juke joint很不一样。来这里消费的都是些干了一整天甚至一个星期活儿的工人,他们非常累,脾气非常暴躁,他们需要一些够粗暴的音乐来宣泄。要是台上的演出不够劲儿的话,随时就会有酒瓶飞过来,而且现场是非常吵、非常乱的,要是像在南边时的老样子,吹个口琴谈谈吉他,根本就没人听得到,老板一下就把你开除了。
所以到了芝加哥之后的这些蓝调歌手很快就融合了一些新的工具和技术。他们把木吉他换成了电吉他,接上了扩音设备,向爵士乐队借来了鼓和贝斯,然后用麦克风来口琴为收音。一旦口琴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会产生一种破音的感觉,这种“电化”的口琴也成为了芝加哥蓝调非常重要的特色。乐队的编制,让这些城南酒吧里的乐队的歌声能够压下底下酒客的巨大声浪。
芝加哥蓝调后来延伸到附近的城市,底特律也出现类似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风格后来就被称为“城市蓝调”,Urban Blues,或者直接就叫Chicago Blues。芝加哥蓝调有个非常重要的厂牌叫做Chess,他们录下了一大批早期的这些非常了不起的、率先“插上电”的乐手的作品。
蓝调从不插电到插电的过渡,不只是音量或编制的改变,它还包括了音乐的节奏,因为一旦加上了乐队,节奏可能会变快、变重。芝加哥蓝调到了1950年后期,慢慢地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Rhythm and Blues(节奏蓝调)。Rhythm and Blues,简而言之就是蓝调加上了节奏的元素,它和我们现在讲的R&B是不一样的东西。
当代的R&B是转音很多的、比较花腔的一种演唱,软软的方式——那是经过了灵魂音乐和当代黑人流行的混血之后发展出的一种新的音乐风格,而早期的Rhythm and Blues指的是比较粗犷的那种音乐。其实Rhythm and Blues和摇滚乐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了,它可能只有一点种族上面的界限而已,这是后面要讲的故事了。
Muddy Waters (1913 - 1983)
芝加哥蓝调的旷世大师毫无疑问就是Muddy Waters——我们前面看过他出生的那个小破屋——他也是往北移民的其中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他的乐团里面有口琴,有double bass,有钢琴,有他自己弹的电吉他,有时候还会有特席的吉他手。他的声音非常低沉,有很多首歌现在都成了西方流行乐或摇滚乐史上的经典,影响极大。
1954年,他有一首歌叫《I'm Your Hoochie Coochie Man》。什么叫“hoochie coochie man”?就是黑人方言中所说的那种“有魔力的人”,这种“魔力”多半跟性能力有些关系。这首歌就是在夸耀他自己“那方面”有多厉害。
The gypsy woman told my mother, before I was born
You got a boy child's comin'
He's gonna be a son of a gun
He gonna make pretty women, jump and shout
Then the world wanna know, what this all about
But you know I'm him, everybody knows I'm him
Well you know I'm the hoochie coochie man
Everybody knows I'm him
I got a black cat bone, I got a mojo too
I got the Johnny Concheroo, I'm gonna mess with you
I'm gonna make you girls, lead me by my hand
Then the world will know, the hoochie coochie man
But you know I'm him, everybody knows I'm him
Well you know I'm the hoochie coochie man
Everybody knows I'm him
On the seventh hours, on the seventh day
On the seventh month, the seven doctors say
You was born for good luck, and that you'll see
I got seven hundred dollars, and don't you mess with me
But you know I'm him, everybody knows I'm him
Well you know I'm the hoochie coochie man
The whole round world knows we here
1955年他有另外一首歌也是同样的主题,叫做《Manish Boy》,即“很有男性气概的男孩”。这首歌有只有一个和弦一个节奏,却有一种催眠般的效果,让你想一直往下听。它也用到了很典型的call and response的唱法,还加入了一些姑娘尖叫的桥段。
Everythin', everythin', everythin's gonna be alright this mornin'
Now when I was a young boy, at the age of five
My mother said I was gonna be, the greatest man alive
But now I'm a man, way past 21
Want you to believe me baby, I had lot's of fun
I'm a man, I spell mmm, aaa child, nnn
That represents man, no B, O child, Y
That mean mannish boy
I'm a man, I'm a full grown man
I'm a man, I'm a natural born lovers man
I'm a man, I'm a rollin' stone
I'm a man, I'm a hoochie coochie man
Sittin' on the outside, just me and my mate
You know I'm made to move you honey, come up two hours late
Wasn't that a man, I spell mmm, aaa child, nnn
That represents man, no B, O child, Y
That mean mannish boy
I'm a man, I'm a full grown man
Man, I'm a natural born lovers man
Man, I'm a rollin' stone
Man-child, I'm a hoochie coochie man
Man, I'm a rollin' stone
I'm a rollin' stone, man
I'm a man-child
I'm a hoochie coochie man...
这首歌后来在1955年被一个年轻的,也是极为厉害的歌手Bo Diddley拿去改编。他的版本叫做《I’m a Man》。这把吉是自己做的,看得出来它的形状很怪。
Bo Diddley (1928 - 2008)
这个人对摇滚乐也有无比大的贡献,是跨在城市蓝调和摇滚乐中间一个重要的桥梁。他在这首歌里加了沙铃,所以感觉更轻盈一些。
这首歌使用的节奏后来至少出现在十万首不同的摇滚歌曲里面,其中比较有名的是George Thorogood的那首名作——你们要是有玩Guitar Hero,大概就会弹到这首歌——《Bad to the Bone》,《坏到骨子里》。
以上只是Bo Diddley和Muddy Waters对人类音乐史贡献的一个小小的例子。
其实Bo Diddley最有名的贡献,是一个叫做“Bo Diddley Beat”的节奏。并不是他发明了这个节奏,而是他将这个节奏发扬光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有一种形容法是“剪-剪-剪,刷-刷”(注:在英文中称为“shave and a haircut, two bits”)。这个节奏可以一直回溯到西非的传统歌谣里,但是Bo Diddley用沙铃、大鼓和贝斯把这个节奏变得极具传染力。
1955年他发表了一首同名单曲《Bo Diddley》,里面就有这最有名的Bo Diddley Beat。
Bo Diddley《Bo Diddley》
这个节奏太重要了,甚至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地方都援引了这个节奏。他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摇滚前驱着,包括Buddy Holly。Buddy Holly & The Crickets在1957年的一首单曲《Not Fade Away》中就用了这个节奏。
在1964年的时候,英国的The Rolling Stones翻唱了Buddy Holly的这首《Not Fade Away》,他们则把声音弄得更“脏”了一点。
1967年,英国另外一个了不起的重摇滚乐团的先驱The Who发行了一首单曲——《Magic Bus》,整首歌只有一个和弦,也一样用到了Bo Diddley Beat。The Who的贝斯手John Entwistle是一名超级强悍的贝斯手,演唱会的时候他最讨厌弹这首歌了,因为它从头到尾只有一个节奏。
1989年George Michael的名曲Faith也用了这个节奏。
不止这些,老崔(注:即崔健)在他1994年的《红旗下的蛋》中的歌曲《飞了》中也用过这个节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节奏的影响力是无远弗届的。光这个节奏就可以做一整个学期的研究,它有太多的变种。
回到芝加哥蓝调的路线,除了之前提到的Muddy Waters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大师叫做John Lee Hooker。他的基地是底特律这个汽车工业之城。
John Lee Hooker (1917 - 2001)
John Lee Hooker比较长寿,活到了84岁,所以他有机会和众多年轻摇滚乐手合作。让他扬名立万的第一首曲子,是1948年的《Boogie Chillen'》。“boogie”指的是一种用吉他或者钢琴反复弹奏同一低音旋律的演奏方式。Boogie Chillen'是1948年John Lee Hooker一个人在录音室里录的曲子,只用到三种“乐器”——嘴巴唱歌,手弹电吉他,脚踏地板。它讲的是他在底特律卖唱的故事。
这张单曲在当年狂销了一百多万张。这首歌只有一个和弦,如果把它写成谱来看,会是很好笑的,因为看起来都一样,但是没人能弹出他这个味儿。这又是一个影响摇滚乐史的经典。
Well my mama she didn't 'low me, just to stay out all night long, oh Lord
Well my mama didn't 'low me, just to stay out all night long
I didn't care what she didn't 'low, I would boogie-woogie anyhow
When I first came to town people, I was walkin' down Hastings Street
Everybody was talkin' about, the Henry Swing Club
I decided I drop in there that night
When I got there, I say, "Yes, people"
They was really havin' a ball!
Yes, I know
Boogie Chillen'!
One night I was layin' down,
I heard mama 'n papa talkin'
I heard papa tell mama, let that boy boogie-woogie,
It's in him, and it got to come out
And I felt so good,
Went on boogie'n just the same
更有趣的是,之前读过芝加哥蓝调吉他手Buddy Guy的回忆录,里面他回忆与John Lee Hooker交往的故事时说到,John Lee Hooker唱歌这么厉害,私底下却是一个大口疾(注:口吃、结巴),好像永远没办法讲出完整的句子。
我们沿着这个线索做了前前后后的对照。其实很多很多歌都可以做出这样的比对,像另外一个芝加哥蓝调的吉他手Otis Rush,他有一首《All Your Love》,也是典型的芝加哥蓝的调编曲方式。他对后来的Eric Clapton和Stephen Ray Vaughan等的影响都非常大。
Otis Rush (1935 - )
1966年,让年轻的Eric Clapton扬名立万的是这张唱片:John Mayall的《Blues Breakers With Eric Clapton》。这一年Eric Clapton只有21岁,图中手上拿着漫画的那位就是他。那张漫画的原版现在在拍卖网站上都卖到了天价。
《Blues Breakers With Eric Clapton》,1966
在这张专辑里面,21岁的Clapton就几乎是一比一地还原了这首《All Your Love》,只不过他“料”下得更重一些——本来是“中辣”,现在变成“大辣”。这张专辑的主唱是John Mayall,吉他是Eric Clapton,里面电吉他的音色可以说是定义了之后三四十年的摇滚电吉他的音色,但如果没有Otis Rush前面的耕耘,这张专辑不会有这样的声音。
这条长河并没有在这里就终结。在Bob Dylan的《Together Through Life》中,《Beyond Here Lies Nothin'》就是非常明显的向Otis Rush的致敬之作。
Bob Dylan历年的作品中都有太多太多的掌故可以去挖掘。他在骨子里始终是一个民谣歌手。他是民谣这条长河流经的一站,曾再上游喝过那一捧水,然后继续奉献给下游的人,这是一个不断传承的过程。民谣歌手就是这样,汲取前人的营养,然后通过自己的改编,再一代一代的传递给后人——在唱片还没发明的时代是如此,而Dylan到现在仍在做这样的事情。
最后的最后,我想讲一讲摇滚的诞生——当然不得不提Elvis Presley。他为什么会被称为摇滚史上的第一人呢,我觉得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他唱的真的太好了——但是世界上会唱歌的人太多;第二,他长得太帅了——在他之前并不是没有白人唱摇滚乐,但是长得都像“大番薯”,发线倒退而且有点胖;第三,他是白人——这太重要了:一个白人拥有黑人的好嗓子,他就能够把黑人那种原初的、粗犷的能量唱到人心里去。所以,猫王Elvis Presley的走红,让整个西方世界的白人少女们在同时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类似于般的刺激。这种现象是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
当年发掘了Elvis Presley的,是曼菲斯市的太阳录音室(注:Sun Studio)的老板Sam Phillips。他之前就做过很多黑人的录音,而且一直在说:“要是我能找到一个拥有黑人嗓音的白人小子,他一定会红。”
Sun Studio, Memphis
结果就有一天,一个18岁的、开卡车过来的小伙子跑来找他,说要录一张唱片作为送他妈妈的生日礼物。Sam听了这个小伙子的录音,觉得有戏,就让他过几天再来唱。后来,Elvis就带着他的好朋友——吉他手Scotty Moore和贝斯手Bill Black,一起去了Sun Studio录唱,结果怎么唱都唱不出那个味道,让Sam Phillips觉得自己是看走眼了。然而在他们休息的时候,Elvis这个小子就鬼使神差地开始乱唱,唱起了早年一个黑人歌手Arthur “Big Boy” Crudup的——也是在Sun Studio录的——一首歌,《That’s All Right》,非常典型的十二小节蓝调。
Elvis和他的团员开始乱玩乱唱,Sam当时听到了,就突然冲进来:“你们刚才在唱什么!再唱一遍!”然后赶快按下录音键。就这样,他录下了一个摇滚乐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经典录音。Elvis Presley 1954年的这首单曲《That’s All Right》现在已经变成“国家宝藏”了。
《That’s All Right》,1954
这是一个自由解放的声音,没有任何历史的包袱,但它脱胎自那深沉的南方土壤。这声音又年轻,又苍老;这声音,既像历史,又像未来。
Elvis从1954年到1955年在太阳录音室录下了一批作品,这些作品现在都变成了当代文化史中的级宝典。他还唱过一首歌,也是改编自太阳录音室旗下的一名歌手Junior Parker的歌,《Mystery Train》,神秘列车。
这首歌的歌词源自于大概20世纪初期就在流传的一首老民谣,似乎没有什么具体意义,也完全没有提到“mystery”。Junior Parker的版本还使用了萨克斯去模仿火车汽笛的声音,这火车倒像是一辆货卡,慢腾腾的。而到了猫王的版本,这首歌忽然有了一种神秘感。
Train I ride, sixteen coaches long
Train I ride, sixteen coaches long
Well that long black train got my baby and gone
Train train, comin' 'round, 'round the bend
Train train, comin' 'round, 'round the bend
Well it took my baby, but it never will again
No, not again
Train train, comin' down, down the line
Train train, comin' down, down the line
Well it's bringin' my baby, 'cause she's mine all, all mine
She's mine, all, all mine
Train train, comin' 'round, 'round the bend
Train train, comin' 'round, 'round the bend
Well it took my baby, but it never will again
Never will again
这时候的Elvis当然不可能知道等在他前面的命运是什么,他只是一个酷爱唱歌的19岁的混小子,他也不知道他开口唱出来的东西会有这么丰富的文化意义。我们要感谢人类发明了录音技术,把这些珍贵的声音保存了下来。
这首歌骨子里还是一首蓝调,但是一种不一样的蓝调。所以,我们说Elvis的出现桥接了两个本来互相挤压的世界,他促成了这两种音乐的融合反应。
1956年,Elvis正式成为世界级的大明星,历史从此就改写了。
今天我已经讲了两个半小时,当然还有太多太多的没有办法具体讲,比如钢琴,今天几乎没有提到这个乐器,它其实在蓝调的发展历史上,或者在蓝调与爵士乐融合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从爵士乐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也可以从Bessie Smith到Billie Holiday寻找到另外一个女伶演唱的蓝调路线,今天也没有时间在这边多做探讨。
当然,透过摇滚乐的历史回望这些早期的乡间的蓝调乃至于芝加哥蓝调的历程,在座的各位至少可以通过这两个半小时的聆听串出一个线,知道很多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因为美国爵士乐辐射到全世界的能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它一直影响到过去这五、六十年大半个世界青年流行乐的面貌——构成摇滚乐的基础,蓝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爵士乐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和蓝调共通的,乡村音乐的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它和蓝调本身也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融合的。
我今天试着把这个线条梳理了一下,大家应该也听到了很多平常没什么机会听到的歌,所以即使是当成一场音乐欣赏会,也应该还不错。我的分享到这边就告一段落了,谢谢大家!
整理编辑:徐亮,尹思卜
校对:陈鹿鹿
本文经B10授权转载
原文链接:http://www.b10live.cn/documentary/2012jazz/mashifang
未经允许,不得二次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midori@b10live.cn。
B10现场 微信号:B10Live
本文亦收录于第二届OCT-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回顾册中
可在旧天堂书店或B10现场淘宝店 b10live.taobao.cn 购买
友情链接